您好!欢迎来到昆明市卫生学校!   今天是
0871-65610500
0871-65610500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斯坦福中国教育论坛:为培养未来人才,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哪些改变?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本站原创 日期:2018-05-17 浏览:0

看点: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肩负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各个高校为此作出了许多探索。但为何社会依然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迫切?

在斯坦福中国教育论坛当天的首发分论坛“中国高等教育的政策、经济与市场”中,北京大学岳昌君教授针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符合现有经济、社会、人类发展的需求”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与现场观众们交流了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见解。

香港大学前副校长、荣誉教授程介明的主题演讲阐明了中国对“人才”的定义早已和三十年前不同,并提出“是否能用传统的评估体系衡量人才?”这一问题引发观众共同思考。

斯坦福大学教授Prashant Loyalka通过他所在的研究室设计的评估体系将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的高等教育进行对比,为我们展示了四个国家培养大学生能力和素养程度上的相似点与差异(为保护该研究隐私,组织方无法公开发表内容回顾)。三位教授也与观众进行了现场互动,共同探讨了新一代人才兴趣、高等教育和职业选择这三者的关系。

岳昌君:中国高等教育成果难匹配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岳昌君教授在演讲中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成果与前者的关系。

在国际经济格局中,中国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济开始进入‘起飞阶段’;2010年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被视为赶超点,每年增长率达到10%;而目前,中国经济每年的增长率变慢(6-7%),而中国经济发展从生产、投资为主的模型,逐步转化为以“创新”为源动力。然而,中国目前缺乏了在科技和科学领域的人才竞争力,特别是面对科技时代,当美国有FLAG(Facebook+LinkedIn+Amazon+Google),中国的BAT(Baidu+Alibaba+Tencent)是否可以引领中国再次经济腾飞,取决于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成果。

提到中国高等教育成果,岳教授为我们展示了一组新的研究数据:通过对21个省份、33所高校的18076名大学生的高等教育质量进行测评,结果表示:大学生对在校期间,学习、性格、道德的培养比较满意;对外语学习、计算机技术、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以及决策能力的教育成果评价较低。结合上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析,岳教授得出结论:中国高等教育成果与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发展趋势有所偏离。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提高质量、调整专业选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才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为“创造源动力”,更加国际化、知识信息化。

程介明:培养新一代人才要突破当下经济格局的教育目标

来自香港大学前任副校长程介明在演讲的开始,提出了一个从过去到现在都十分常见的理论: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教育帮助人更好地掌握某种特定的工作技能,从而使每个个体在特定的领域成为更有效率的人力资源。

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教育为国家GDP增长服务,与提高全球竞争力挂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展速度和结构的改变,新一代人才的职业的路径和选择也发生了改变。如今,更多的年轻人频繁地换公司、跨领域、创业、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这让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关系变得比过去复杂。

教育不再是为了培养人在某一个职业领域、掌握某种特定的技能而变得更有效率;教育应该是变得让新一代人更能适应快速的经济发展、更懂得如何抓住机会、更有创造力、更会随机应变。

程教授又为现场观众展示了这几年世界发生的科技突破、政治格局变革以及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战争和繁荣,启发我们意识到:教育应该突破当下经济格局,为更加国际化、充满机会、也更加动荡的社会做更好的准备。我们的新一代只有变得更强,才能生存、兴荣、并引领世界格局的变化。教育不应该只是教知识、拿学历、准备特定的职业,而是应该为人生和未来做更好的准备。

最后他号召我们思考:研究是为了发表文章的数量还是实质的学术贡献?教学是为了教师说教还是学生学习本身?培养是为了利益还是热情?结论是,面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应该突破经济格局,着手未来,培养新一代人才。因此,中国高等教育需要被改革。

圆桌讨论

在圆桌讨论环节,几位教授围绕着由分论坛主持人、斯坦福博士刘璟提出的“高等教育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面对未来挑战”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北大教育学院岳教授用他和女儿的对话引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当90后的女儿问我,‘什么是好的工作?’ 我的回答是, ‘Learn what you like, work what you learn.’(学你所爱,做你所学)。这其实需要中国的高等教育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习一些对他们未来从事的工作有帮助的专业知识。北大在近年已经开放了让学生换专业的政策,希望这将会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香港大学前任副校长程教授说,“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21世纪能力’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需要‘21世纪教育’,根据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教育体系里进行知识的更新、对学生自身素养的培养。其实教育的核心不是为某一种职业培养‘技工’,而是对整体人格的培养。

就像是四大会计所之一KPMG的合伙人和我表示过,他们渴望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并不是那些会做审计的人,因为这种技能很快就可以在工作岗位上被训练到位。他们需要的是做人真诚、做事敏锐的人才,这种人格和能力,是在工作场景里无法被‘训练’出来的。对人格和素养的培养,已经被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落实在学校和教学场景里,希望这也会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场问答

Q:中国的教育如何可以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特别是对于现代社会的年轻人们,面对了很多机会和选择。“对兴趣的追求”到底应该成为大众教育框架中的一部分,还是应该成为每个人走入社会后自由的选择?

程介明:在“筷子文化”的国家中,韩国、中国、越南等国家过去都深受过去科举制度的影响,学习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功成名就”。所以对于现代的我们,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真正的学习?”。这几年我一直在研究“学习科学”(Science of Learning),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真正的学习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如何成为“主动学习者”。要成为“主动学习者”,就要多去试错、多去体验、多去真实世界里运用知识。所以学习其实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如果中国的教育体系可以把学习的目的从‘获取功名’变成引导学生去“体验世界”,就会给学生真正学习、追求自己兴趣的机会和平台。”

Q:教育应该是引导孩子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还是擅长做的事情?

岳昌君:在中国,大学生们在选择职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工资”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这是一个现实。现在金融行业收入高,高中生们就努力考到清华北大学金融;接下来几年IT行业收入猛涨,越来越多的人就学CS(计算机科学)。我们不知道孩子们是否真正热爱这些领域,但是顺应着经济发展趋势,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成为了学生走进这几个热门领域的敲门砖。”

斯坦福教育学院教授Prashant Loyalka表示,“为了使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做自己热爱的事情,高等教育中的‘灵活性’非常重要,因为人总是要在做决定之前有机会进行尝试。从这个角度出发,美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就是给学生探索、选择专业的机会,然而中国高中就要分文科理科,这对孩子来说,‘必须做选择’的时间点太早了。我认为,这种教育体制中的框架和限制,并没有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发掘自己的热情和潜力。”

搜狐教育·智见独家稿件,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智见介绍:有趣、有料、有价值的教育话题和见解,在这里你可以触达百余位知名专家的教育理念和实操方法,让你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不再孤独!


 

上一篇:提升语文成绩de 四种方法
下一篇:一条“鲇鱼”搅活一池“死水”